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黎平:传统牛耕回归田野 有机产品带出幸福

    信息发布者:WV656358
    2017-05-30 13:29:52    来源:黎平宣传部   转载

    【脱贫攻坚大比武】贵州黎平:传统牛耕回归田野 有机产品带出幸福生活

    2017-05-25 李黔渝 黎平宣传部-侗都黎平


        人引牛绳,手掌犁耙,人和牛相互配合,在水田里一圈一圈地翻动田地,水花四溅。每年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小满”来临时,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牛耕节。全村家家户户开田犁地,山沟里、梯田上,到处是壮观的牛耕场景。

       一亩水田,用牛耕需要两小时才能将土翻得松软;种子使用本地农作物品种,产量不会太高。这种“耗时费力”看似陈旧的传统耕种方式,却因为农产品有机环保,市场供不应求,解决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计问题,在当地备受推崇。

       “市场上普通的大米4元钱一斤,而有机米能卖30元一斤。”洋洞村人杨正熙是黎平县科技局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特派员,也是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。如今,合作社已吸引1397户5376人加入种植“侗乡有牛米”。
        洋洞的有机米是紫色稻米,当地人称“长寿米”。这种稻米花青素含量高,口感好,米香浓厚。杨正熙说,紫米稻种源于侗乡,乡亲们自己留种,祖辈代代相传而来,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外面买种子,本地稻种正在快速减少。
       从2013年开始,杨正熙蒐集地方农业品种,并选出一部分在民间开展保育工作,其中紫米最受市场关注。这种紫米结合侗乡“稻鱼鸭”复合系统高效产出,农户以“牛草+牛粪+牛耕+放鱼+放鸭”的方式种植。因为整个种植过程都是以牛为中心的,杨正熙给紫米取名叫“有牛米”。

       在传统的牛耕种植中,牛不仅可以耕作,还担当除草机、有机肥生产者的角色。田间的杂草与稻草都是牛的食物,喂养一头耕牛,每天需要割两三担牛草。草被割掉后,害虫无藏身之地,田间无需施用除草剂。此外,每头牛每天能产生几十斤牛粪,每年可以给6亩稻田供应充足的有机肥,有牛的田地也就用不上化肥。
        “初春的时候把牛牵到稻田边牛棚里,等秋收之后,再牵回家。这样,运牛粪就轻松一些。”村民姜道品说。

        牛耕种养开展4年多来,合作社通过展销、电商购销等形式,把大山的有机米卖到上海、北京等地,仅紫米就卖出46万斤,产值达到1200多万元。
       目前,洋洞村已启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。村民们认识到,通过有机认证是优质农产品的身份证和荣誉证,更是进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。

       牛耕地这种传统生态耕作带来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明显,尚重镇借势打造“有机小镇”,已形成25平方公里有机农产品示范区。6000多亩耕地按“耕牛+稻鱼鸭”“耕牛+草药”等方式进行耕种。

       尽管洋洞村地处边远,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。来自陜西宝鸡市的游客李敏君和村民一样穿蓑衣、戴斗笠,在田间地头体验耕田、踩打秧青、在田里捉鱼虾。体验式的劳作让李敏君亲眼见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。

       “在现代农业高度机械化的今天,还有地方能延续千年农耕习俗,难能可贵。”李敏君说。定位休闲旅游市场,合作社刚建好的“牛棚客栈”一发布就被预订满了。对于有机农业和体验式休闲旅游结合的发展路子,杨正熙信心满满:“两年后,高速公路将联通洋洞村,我们发展的脚步会越走越快,日子会越来越好!”(引自《亚太日报》文/李黔渝  图/王炳真 杨秀银 何俊仪)

    推荐阅读
      黔东南州委书记黄秋斌到黎平蒲洞宣讲省党代会精神

    【生态优先 绿色崛起】红花绿叶耀侗都——— 黎平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经济转型发展

    【侗都文产】侗品源代表黎平文化产业企业首次亮相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


    编辑:杨代富   石珍珍   

    核发:石光照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